新时代水利事业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
水利部党组书记、部长 李国英
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水旱灾害多发频发,是世界上水情最复杂、江河治理难度最大、治水任务最繁重的国家之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水利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确立国家“江河战略”,擘画国家水网重大工程,为新时代水利事业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和强大动力。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下,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水利难题,办成了许多事关战略全局、事关长远发展、事关民生福祉的水利大事要事,新时代水利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流域防洪工程体系不断完善,水旱灾害防御能力大幅跃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水利部门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汛抗旱救灾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积极践行“两个坚持、三个转变”防灾减灾救灾理念,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牢牢筑起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防线。防御工程体系方面,新增水库库容1051亿立方米、新增江河堤防5.65万公里,先后实施了黄河下游防洪工程、西江大藤峡水利枢纽、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等一批流域防洪工程建设,大江大河基本形成以河道及堤防、水库、蓄滞洪区等组成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通过综合采取“拦、分、蓄、滞、排”措施,基本具备防御新中国成立以来实际发生的最大洪水能力;通过综合采取“蓄、引、提、调”等措施,可确保城乡供水安全,最大程度减轻干旱损失。监测预警体系方面,全国各类水情站点由2012年的7万多处增加到2021年的12万处,全国5186条有防洪任务的中小河流实现水文监测全覆盖,11万座国家报汛站雨量水情监测信息收集传输时间由过去的小时级缩短到分钟级,在有防治任务的2076个县建设了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平台,监测预报预警能力显著提升。信息化手段方面,在全国建立水利一张图,汇集了55类1600万个水利对象,全国范围内规模以上的江河湖泊、水利设施、水利管理单位都实现了空间化管理,为防汛抗旱以及水利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提供精准化支撑。通过综合运用各类措施,十年来成功战胜了黄河、长江、淮河、海河、珠江、松花江辽河、太湖等大江大河大湖多次严重洪涝灾害和干旱灾害,近十年我国洪涝灾害年均损失占gdp的比例由上一个十年的0.57%降至0.31%。
2021年以来,我国汛情旱情叠加、洪涝干旱灾害频发重发。黑龙江上游发生特大洪水、黄河中下游发生历史罕见秋汛、珠江流域北江发生历史罕见洪水,珠江流域东江、韩江和长江流域发生60年来最严重干旱。水利部门锚定人员不伤亡、水库不垮坝、重要堤防不决口、重要基础设施不受冲击“四不”目标,强化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四预”措施,贯通雨情、汛情、旱情、灾情“四情”防御,绷紧“降雨—产流—汇流—演进、流域—干流—支流—断面、总量—洪峰—过程—调度、技术—料物—队伍—组织”四个链条。全国有8135座(次)大中型水库投入拦洪运用、拦洪量2252亿立方米,12个国家蓄滞洪区投入分洪运用,减淹城镇3055个(次),减淹耕地3948万亩,避免人员转移2164万人。有力抗击珠江流域去年以来秋冬春连续严重干旱,构筑当地、近地、远地供水保障三道防线,保障了大旱之年香港、澳门及珠江三角洲基本供水无虞。面对今年长江流域严重干旱,坚持精准范围、精准对象、精准措施,科学实施以三峡水库为核心的长江上游梯级水库群、洞庭湖水系湘资沅澧“四水”干支流水库群和鄱阳湖水系赣抚信饶修“五河”干支流水库群联合调度专项行动,保障了1385万群众饮水安全和2856万亩秋粮作物灌溉用水需求。
国家水网体系加快构建,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整体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水利部门立足流域整体和水资源空间均衡配置,加快实施一批重大引调水工程和重点水源工程,初步形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水资源配置总体格局,加快构建“系统完备、安全可靠,集约高效、绿色智能,循环通畅、调控有序”的国家水网,进一步增强了我国水资源统筹调配能力、供水保障能力、战略储备能力。完善国家骨干供水基础设施网络,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建成通水,累计供水量达到565亿立方米,惠及1.5亿人。开工建设南水北调中线引江补汉、滇中引水、引江济淮、珠三角水资源配置、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等重大引调水工程,以及贵州夹岩、西藏拉洛等大型水库,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推进省级水网建设,按照“确有需要、生态安全、可以持续”的原则,各地加快骨干水系通道和调配枢纽建设,加强国家重大水资源配置工程与区域重要水资源配置工程的互联互通。打通国家水网“最后一公里”,加强农田灌溉工程建设,建成7330处大中型灌区,全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从2012年的9.37亿亩增加到10.37亿亩,在占全国耕地面积54%的灌溉面积上,生产了全国75%的粮食和90%以上的经济作物,夯实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水利基础。十年来,全国水利工程供水能力从2012年的7000亿立方米提高到2021年的8900亿立方米。
始终把保障农村供水作为水利工作的重中之重,牢牢守住农村饮水安全底线。十年来累计完成农村供水工程投资4667亿元,全面解决了171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共解决2.8亿农村群众饮水安全问题,解决了975万农村人口饮水型氟超标和120万农村人口苦咸水改水问题,巩固提升了3.4亿农村群众供水保障水平。截至2021年底,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4%,困扰亿万农民祖祖辈辈的吃水难问题历史性地得到解决。
节水制度政策不断健全,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能力持续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水利部门坚持和落实节水优先方针,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低效向集约节约转变。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全面深入实施国家节水行动,推进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打好黄河流域深度节水控水攻坚战,深入推进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大力推进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我国用水效率和效益显著提高,全社会节水意识明显增强。从严从细管好水资源,全方位贯彻“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原则,全面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健全初始水权分配制度,推进跨省江河水量分配,加快地下水管控指标确定,严格水资源论证和取水许可管理,开展取用水管理专项整治行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水资源承载力相适应。通过采取综合措施,全国用水总量控制在6100亿立方米以内,2021年我国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12年分别下降45%和55%,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从2012年的0.516提高到2021年的0.568。近十年我国用水总量基本保持稳定,以占全球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20%的人口,创造了世界18%以上的经济总量。
河湖治理管理不断加强,江河湖泊生态保护治理能力显著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水利部门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更大力度、更快速度推进江河湖泊生态保护治理。加强河湖治理保护,全面建立河长制湖长制体系,省市县乡村五级120万名河湖长上岗履职,重拳治理河湖乱象,依法管控河湖空间,严格保护水资源,加快修复水生态,大力治理水污染,解决了一大批长期积累的河湖突出问题。改善河湖生态环境,基本建立全国重点河湖生态流量管理工作体系,黄河实现连续23年不断流,黑河东居延海连续18年不干涸。特别是去年以来,大力开展“母亲河”复苏行动,努力推进京津冀地区河湖复苏,永定河、潮白河、滹沱河等一大批断流多年的河流恢复全线通水,白洋淀水生态得到恢复,京杭大运河实现百年来首次全线贯通,与永定河实现世纪交汇。全国越来越多的河流恢复生命,越来越多的流域重现生机,越来越多的河湖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湖。强化地下水超采治理,采取“节、控、换、补、管”等措施抓好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华北地区地下水位总体回升,2021年治理区浅层地下水、深层承压水较2018年平均回升1.89米、4.65米。推进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坚持预防保护控“增量”、综合治理减“存量”,十年来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8万平方公里,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双下降”。
体制机制法治不断强化,水利治理管理能力加快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水利部门强化体制机制法治管理,加快推进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两手发力,充分发挥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协同作用,十年来累计完成水利建设投资6.66万亿元,是之前十年的5倍。特别是今年以来,水利部门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稳住经济的系列政策措施,采取超常规举措全面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1—9月,新开工水利项目2.2万个,落实水利建设投资10571亿元、同比增长53%,完成水利建设投资8236亿元、同比增长64.1%,均创历史纪录。出台金融信贷支持、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水利基础设施投资信托基金(reits)等政策,银行贷款、社会资本投入水利金额达到2717亿元,较前十年年均规模提高81.2%。农业水价、用水权分配及交易、水资源税等重点领域改革深入推进。夯实体制机制法治基础,长江保护法、地下水管理条例、农田水利条例、南水北调工程供用水管理条例等颁布实施,黄河保护法、节约用水条例等立法加快推进,水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水行政执法与检察公益诉讼协作等机制不断健全。坚持系统观念,强化流域统一规划、统一治理、统一调度、统一管理,更好发挥流域管理机构在流域治理管理中的主力军作用。强化创新驱动,推进智慧水利建设,构建天空地一体化水利监测感知网,实现重要水信息及时掌握。加强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水利业务的深度融合,数字孪生流域、数字孪生水网、数字孪生水利工程加快建设。水利科技“领跑”领域不断扩大。
党的十八大以来水利领域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对做好水利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必须坚持党对水利工作的全面领导,深刻认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水利工作始终沿着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指引的方向前进;必须坚持底线思维和极限思维,增强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以“时时放心不下”的高度责任感,全面提升防范化解水安全风险的能力和水平;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下大气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涉水问题,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必须坚持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升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能力、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大江大河大湖生态保护治理能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必须坚持遵循自然规律,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正确处理发展和保护的关系,统筹解决好新老水问题,推动实现人水和谐共生;必须坚持改革创新,以创新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坚持科技创新驱动,强化体制机制法治管理,提升水利发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和精细化、科学化、法治化水平。
迈入新征程,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贯彻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锚定全面提升国家水安全保障能力总体目标,扎实推动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为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崭新篇章贡献水利力量。